文章详情
综合课的进一步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8日 11:11 作者:
综合课是我校校长李晨辉提出的顺应时代要求的课程理念, 这次学科综合课的教学活动以新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新的中高考改革为大的背景,是基于上学期的教学研讨会内容的一个推进,也是我们今后要长期坚持的教学改革的方向。
此次活动在教研组长们的周密安排下,老师们积极承担体验新鲜事物,甚至雾霾期间也没有休息一直在集体研磨,特别是高中教学难度大、课堂问题生成不好把握,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就请看看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初一的《哥尼斯堡七桥》 整合了数学,外语,地理历史四门学科。
区教研员刘青岩老师点评时说道:这节课的选题特别好,背景是明线,问题深入和学生需要是主线,最终落实的是学科的核心素养———理性的思考问题。这节课从数学的学科基础素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整个课堂有两条主线贯穿,一条是面对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探究,一条是理性的精神.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给出英文内容,用英语解读文本,体会英语作为国际官方通用语言的作用,英语作为工具学科是深入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次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哥尼斯堡,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哥尼斯堡这个城市的人们热衷探寻如何一次不重复的走遍七座桥,人们这种关注身边事物,理性思考的精神源于欧洲自然科学发展的大背景.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性的思考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几何直观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学科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几何直观.面对实际问题,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问题,这种研究问题的理性精神是贯穿整节课的线。刘老师认为《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这节课非常成功,她说这样的好课应该向全区推广。
初二的《中国石拱桥—卢沟桥》整合了语文,物理和历史学科。
区教研员赖力敏老师: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完整的,不分科的,是先有完整的社会,后有学科,这节课之所以能被大家认可,就是因为我们帮学生还原了完整的世界。这节课正逢说明文单元,以语文学科为主导,用语言来表达道理,而这个道理属于各个学科的,所以需要学科整合。
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的学习过程,学生以参与为主,而非听,从读学写,是语文最基本的任务,言之有物是前提,而“物”来源于各学科的知识,源于学习的过程,怎么写才是语文老师的任务。
如果带人来参观卢沟桥,是描述性语言,需要相关的故事,引发游览兴趣,这又是历史老师讲述的内容,科学清晰,引人入胜的一段文字需要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才能呈现,而这节课做到了。
高一的《人间自有真情在》 是英语、数学和语文学科整合。
师训办主任王冬梅老师针对这节课提出非常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并表示这条路要坚持走下去,形成校本特色。
高二文综《一带一路》是当下的焦点问题,历史、地理和政治是三位中年教师。
教研员刘润泽老师提出:
这种训练学生的教学,重在培养文科班的学生对待问题和事情的态度,我们不能总是把目标定在分数和答题上,要给学生提供平台,今天的两位主持人表现就很好,经常创造这种机会给学生,他的能力就会慢慢的提升,文科就是要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文综课要加大密度,每个月上一次,从高一就开始,到了高三老师加以指导学生自然领会怎么答题得分。在上课模式上能让学生讨论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思路很好。
高三理综实验课《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功能》让学生明白了高考的边缘问题,学生参与度广,热情度高,李晨辉校长非常佩服老师们的专业态度,并对他们大加赞赏。
我校银铃计划指导教师王薇老师:
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课有必要。
教师上课有策略,有亮点,并不是简单拼盘,知识间有内在联系,在以生物为主的课堂上,化学和物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可替代,突出体现能力训练,能够从学生已知出发,切入,层层递进,给迁移提供了必要条件。
突出学科素养的提升,实验动手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设计实验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理科性质,体现综合课的价值。
此次教学活动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增强了老师们在新形势下的课改信心。
教师体会
于文欣老师:本节课以学生认知为视角,围绕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引入各个课程。英语解决语言障碍、地理提供真实背景,历史展示科学发展、支撑数学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数学思维过程,整个过程完整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龚瑞雪老师:本堂课以理性思维为主线,四门学科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理性思考问题,在英语、地理以及历史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更加吸引学生以及听课老师们的注意力,使这整堂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活力,也使听者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环节。
李薇老师:通过本次听课、研讨,我对综合课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相信在我校的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对综合课的探索会更加深入、更加科学,为学生的发展的铺设更为宽广的大路。
汪雪竹老师:首先四位老师乐于研究和勇于尝试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学生在了解问题的研究背景和原因之后,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研究分析此问题的意愿。同时这种综合型课程也促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价值。
王林老师:对于学习个体而言学习就是收集、处理信息,学习者提取有效信息有个人的偏好和特点。本节课历史学科提供了时代的北景,更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知识。,对学习者而言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邓冬梅老师:综合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经过小组的探讨和答案的最终整合,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更加有自信,说明知识已经被他们自身消化并未自己所用。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还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让班里的其他成员也参与进来,使课堂的气氛活跃,学生的热情高涨。
张婷老师:让学生去体验学习,充分信任学生,适当的放手是我们需要做的。
初中学生体会
初一(6)班:
(1)这节课75分钟我觉得很快就过去了,老师们为了让我们明白数学问题,引入了英语、地理和历史等学科,帮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很喜欢。
(2)让我明白了思考问题站在数学角度,学会质疑学会反思,要理性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3)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与挫折,全方位的去考虑问题。
(4)以后我也会用“理性之光”判断问题,用“数学眼光”去看待问题;用“英语好奇”去探究生活,用“地理知识”去探索神奇。
初二(6)班
(1)物理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通过我们的实验数据证明,卢沟桥的弧度设计是有科学依据的。这说明古代劳动人民是多么聪明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出了一座千百年来能够屹立不倒的石拱桥,实在是让我敬佩不已。
(2)这节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卢沟桥的历史和卢沟桥建造的原理,而且还学到了物理,历史和语文的知识,令我收获颇多。
(3)通过这节课,让我懂得了生活处处皆学问。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很好地与生活相结合。经过自己的思考产生疑问后,通过搜寻资料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学到更多的知识。
高中学生体会:
高二(1)
学生1:
上了这节课,我不仅知道了有关“一带一路”的诸多知识,扩充了知识储备,更明白了文科综合课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课可使学生具备知识分类和整合的能力,对于将来所面临的高考有很大帮助。希望今后这样的课多一些。
学生2:
上周,我们高二(1)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史地政综合课,首先作为主持人,我需要提前准备内容及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将文科结合起来的好方法。第一,我们可以根据主题线选出地理进行学习,从地理角度分析该区域。正如这次我们所学习的“一带一路”就是先从地理入手,搞清它的概念。第二从历史入手,最后才是政治。因为历史跟家偏向于过去的影响、起因,政治则更偏向于未来的发展。
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需要把握整体节奏,这对我的控场能力也有很大考验。
最后,通过这次综合课,不仅使我的呢你得到了锻炼,更使我学习到了许多有关“一带一路”的知识。希望学校可以多组织几次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学生3: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也为政治提供了保障。一带一路以经济贸易为中心,促进交通领域建设。我能感受的祖国的强大,综合国力的提升,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繁荣、文明的希望之梦。通过这节课我也学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对待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了解,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认识,学习,然后将这些分散的点之间建立其联系,使他们有关联。这样,我们才会学得更好、更深入、更彻底。
高三(2)
学生1:听了综合课教学后,能够从多个视觉看问题,理解问题更全面和深刻了。
学生2:通过这次综合课,感觉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而且三个老师同时上课感觉很新颖,也不觉得乏味。感觉以后可以针对一些较重要而不方便理解的知识进行综合课。
学生3:根据上周约两个小时的理综学习,我发现学科之中的联系,很多也很紧密,有时可能其他学科的知识能用到另一个学科当中,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我校书记刘淑玲认为:综合课在学生了解各学科知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全方位的认识,是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深化。综合课的研讨为教师搭建研究的平台,思维的碰撞、思路的拓宽、专家的引领,让教师找到了实践的路径。我们教师要勇于探索,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不断积累,形成校本化的首经贸附中综合课程。
打印本页 关闭